李跃森|数智时代视听艺术的创意和创新

供稿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3-07-22

2023年7月21日上午,《中国电视》杂志执行主编李跃森老师为研究生暑期学校学员讲座,题为“数智时代视听艺术的创意和创新”的讲座。李老师援引古今中外的诸多艺术作品,从创意的前提、灵魂、核心要素等方面讲述视听艺术在数智时代下需要做到的创新与创意。

通过梳理元宇宙、AI等概念,李老师首先带领学员们重温数字技术带来的革命性变化。虚拟舞台、全息影像、沉浸式体验等,各种新技术被不断应用于艺术领域。AI的一个最大的潜力是在把现实世界全部数字化后,创造出一个镜像世界,将所有对象都变成了数据,让它们可以被机器读取。AIGC最根本的影响是重塑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AIGC技术带来的新体验是视听艺术走出困境、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这必然带来视听艺术创作的变化。面对未来的巨大可能性,李老师从创新是创意的前提、生命体验是创意的灵魂、创意的核心要素三方面为学员讲述了视听艺术如何在创意方面适应新变化。

一、创新是创意的前提

“创新”不等于“创造新的东西”。艺术创新是将新的观念和方法引入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实现其潜在社会价值的过程。

首先,创新的根本是文化创新。看待一部作品有没有创新,不能仅仅就这部作品本身来衡量。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创作语境,我们这个时代的创作语境包括两个向度:一个是以“时间”为向度的“现代性问题”,一个是以“空间”为向度的“全球性问题”。

其次,山寨、雷人都不是创新,影视剧创作需要具备真实性与合理性,生活与艺术是有距离的。合理的不一定是真实的,某些仅仅具有合理性的情节仍然可以产生动人的力量,但一般而言,这类作品整体是建立在合理性基础之上的。

最后,艺术的真谛就在于把局限用到极致,创新就是对局限性的突破。一部真正优秀的作品,除了遵守规则外,还要创造自己的规则。创新并不是因为艺术家有超凡的激情与想象力,而是因为他们敢于突破常规,出奇制胜。

李跃森老师指出,艺术创新首先就新在对生活的原创性发现,对人性有洞察,对生命有激情,才能创作出令人动容的作品。此外,艺术创新不仅可以从文化传统中汲取养分,还可以从科技进步中寻找动力。科学技术为文化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无尽的素材,也大大扩展了艺术的表现领域,为文化艺术创新提供了灵动的工具和载体。

二、生命体验是创意的灵魂

李跃森老师从世界观、时空观、现实感等八个方面阐释奇幻等题材作品中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要素。

其一,世界观。科幻故事、奇幻故事让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变得更加多样。李跃森老师指出,奇幻文学这类创意的起点是先要有一个世界观,在故事当中,创作者必须对于所展现的世界做出明晰的、逻辑自洽的解释。

其二,时空观。现代科学突破了只承认时间的一维性和空间的无限性的传统时空观,在数字时代下,影视剧中表现的时间可以停滞,可以倒流,甚至通过数字技术重置时空。

其三,现实感。现实感不等于现实主义。具有现实感,幻想类作品才能落地。《三体》在宣发过程中便反复强调,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始终是《三体》主创团队的坚持。

其四,辨识度。辨识度指的是与众不同的突出特征,一部作品可以凭借某个方面能够让人迅速与其他作品区别开来。这可以是故事本身,也可以是处理故事的技巧、方法。李跃森老师认为,辨识度体现的是个性化的程度,在实际创作中,会更多地强调外部形态,但一些作品通过明星来提高辨识度,过于追求外部呈现方式的鲜明,有时故意采取夸张、戏谑甚至漫画式的手法,结果反倒走向同质化,降低了辨识度。

其五,话题性。当一部作品能够引发观众热议,继而产生收视热潮的时候,我们就说它具有话题性。话题性往往是主动设置的结果,常常来源于社会热点,但反过来引发人们对于热点问题更广泛的关注。话题性是主动介入现实的结果,其主题背后反映的是价值观问题。

其六,代入感。代入感指的是由于人物经历、思想感情引发观赏者的联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在接受过程中,观赏者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去补充和替代人物的思想感情。霸道总裁模式之所以流行,就是因为它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人生经验的相似或相悖都可以导致这样的移情作用,经验本身不是最重要的,而是经验所提供的那个让观众接受的接触点是否足够清晰、强烈。

其七,陌生化。艺术的本质就是“陌生化”,把人们本来熟悉的东西放在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中,使人们得到一种不同寻常的、新的感受,恢复人对世界的创造性。对于艺术来讲,对象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体验。

其八,生命体验。想象从独特的生命体验开始,是对生活的原创性发现。对人性有洞察,对生命有激情,才能创作出令人动容的作品。所有受到欢迎的现实题材作品,除了反映生活、反映与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之外,几乎无一例外地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三、创意的核心要素

关于创意,李跃森老师认为应该具备以下几点核心要素。

第一,故事。世界永远需要好故事,不管我们从事哪种媒介工作,实际上都是用不同的方式讲故事。而传媒艺术类专业所面对的核心问题就是讲好故事,用不同的方式讲故事。好故事一定是观众喜欢的故事。

第二,原型。原型指的是首创的模型。很多好莱坞作品的主人公都来源于西方叙事传统中的原型。这些原型都产生过世界范围的影响,也容易为世界范围的观众所接受。原型对于人的精神具有治愈的作用,找到人物的原型,就更容易理解作品。原型即是理解作品的一把钥匙,也是创意的起点。

第三,视点。视点就是作者(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和角度。对同一件事情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描述,产生不同的看法,很大程度是因为视点的不同。视点不仅是观察事物的出发点,它的背后是价值观。多视点叙事,是当代视听作品的一个突出特征。

第四,细节。细节体现了对现实生活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表达力。在电视剧里,往往有一些特别的细节,可能发生的只是小事,却让人感到意味深长。创新从细节开始。细节决定成败,但过于关注琐碎的细节也妨碍创新。

第五,逻辑。李跃森老师从《权力的游戏》能征服全世界的观众的原因说起,他认为,作品的魅力不是权力斗争,也不是奇思异想,而是人性的深度。创作者关注的对象有着贵族出身,但都是弱者、失败者,这些人永远处在失败的边缘,他们偶然的胜利不过是为了生存下去向命运抗争的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生活的逻辑。

第六,意境。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核心,意境是艺术作品借助形象表达出的意象和境界,是形象和人的思想感情相融合的产物。影视剧中的画面构图、影调、节奏、情绪等因素营造着意境。

第七,人性。所有的影视剧,甚至所有的电视节目都基于人性。写人性就是要写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只要真实地揭示出人性,艺术就可以达到比现实更感人,比现实更深刻的境地。

第八,文学性。实际上,一切文本材料都包含文学性。电影、电视剧是综合艺术。以前我们过于强调电影的特性、电视剧的特性,却常常忽视电影、电视剧的文学性。李跃森老师表示,影视剧中的文学性,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要寻找一种既能感染观众,又能触动观众、既能产生娱乐,又能激发思考、既能揭示价值和理念,又能展现多样化的生命状态的有意味的讲述方式。

互动环节

031刘佳微老师您好!关于元宇宙,一些人文学科的学者认为,它会引起一系列关于伦理和道德上的危机。但也有一些理工科的学者认为,元宇宙是对于现在数字时代精神危机的一种潜在表现,想问一下老师怎样看待这两种说法?

李跃森老师作为一个镜像世界,元宇宙肯定也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完美的世界不存在。至于它未来怎么发展,我们很难预见。关于元宇宙,目前大家给了一些比较美好的遐想。我不太赞同那种把元宇宙的未来想得过于美好的观点,这像是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满而逃避,去追求一个可以精神寄托的世界。如果仅仅是这样,那我们不一定需要元宇宙。我设想的元宇宙它包含对现实世界的提升,它应该是跟现实一样,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同样会激发人的创造性。

007王子莹AIGC盛行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如版权、肖像权等一系列伦理问题,例如在近段时间美国演员工会举行罢工的原因之一就与AI制作产生的肖像权归属有关,请问老师您是如何看待在影视制作领域,AIGC与人力之间的矛盾问题,以及这类问题的未来走向呢?

李跃森老师因为AIGC部分地取代人类的一些智能活动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所以你提到的像罢工这种事情以后还会层出不穷。包括AI做的有些创意非常好,已经快接近人类的制作水平了,那在将来资本逐利的环境下,肯定会选取最省钱、最经济的方式,所以肯定有那种创造性不是特别强的编剧会被取代。像涉及到肖像的问题其实更复杂,现在有一些艺术家已经主动地制作自己的数字肖像,那将来怎么使用AI制作产生的肖像权,需要一个共同的标准规范。我相信随着AI的普及,日后肯定会制定出一个相应合理的规范指标。

文字|邵 媛

排版|段奕帆

责任编辑|兰荣霞

审核|一审:刘志勇

二审:蒋军凤

三审:蔡 艺